最新消息

青年注入長照力 長輩有他們真好!

青年注入長照力 長輩有他們真好!

 

  門諾基金會邁入第二十五年,這些日子除了有社會大眾挹注的愛心支持,也有許多夥伴將服務帶入山海之間、深耕社區之中陪伴長者。然而偏鄉中尋求人才不易,且花東青年人口外移嚴重,所幸門諾基金會內還是有多位青年工作者一起努力。

 

  在這些專業工作者之中,有些人或是返鄉,有些人或是移居,如今一同在偏鄉為長照努力。在每一個感人的服務故事背後,總有他們認真工作、生活的身影與模樣。

 

一畢業馬上返鄉 為部落服務

 

  目前擔任瑞穗工作站代理站長的田麥生現年27歲,大學就讀社工系,一畢業就馬上回到花蓮,投入在地長照服務,如今已經邁入第四年。四年前在瑞穗工作站擔任居家督導,是麥生的第一份工作,從最一開始什麼都不懂、需要其他同仁手把手教導的他,現在已經成長到身兼代理站長跟居服督導兩個身份,在第一線與第二線助人工作者中切換。

 

  他說會來到門諾基金會,主要是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部落朋友,也在門諾基金會當中服務,因此一心想回到家鄉、部落服務的麥生,在他的推薦下也決定來門諾基金會為家鄉服務。問他為何這麼堅持要回到花蓮做社工?麥生說身為布農族的他,從小就在部落長大,每年都會參與傳統祭典,因此對部落有很深的認同。然而,也因為與部落緊密連結,他看到偏鄉中有許多家庭,都面臨共同的困境:隔代教養、長輩失能無人照顧、經濟貧困……等狀況,因此也讓他希望可以為族人貢獻所學。

 

  一開始回到家鄉、在門諾基金會工作,對於麥生來說也非一路順利。雖然從小跟家中長輩感情很好,然而要克服內向的個性、與人建立關係,對初入社會的麥生來說很困難。不過,後來他發現對失能的長輩來說,他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──傾聽他們的話語、陪他們想做的事、在一旁給予鼓勵,就是最好建立關係的方式。

 

  身為布農族的田麥生,除了服務的熱情外,也期望可以打破主流社會中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──「用自己的專業證明給歧視的人看」,麥生也感謝門諾基金會內族群友善的氛圍,而且也有同為原住民的許多同仁,一起成為彼此的「啦啦隊」,繼續在花東持續耕耘,讓他繼續勇往直前。

 

來了,就看見期待

  已經擔任社工十四年之久的林玦瑀,去年毅然決然的從台北移居來到花蓮的玉里鎮,每日通勤至台東縣的長濱鄉工作。在長濱工作站來任剛滿一年的林玦瑀,目前擔任家庭照顧者個案管理員(以下簡稱家照個管),會有這麼大的轉彎,是因為玦瑀當時發現在北部的工作越來越忙碌,甚至疲倦到回家也不想跟家人講話,漸漸讓她感覺在生活中「遺失自己」,也失去擔任社工的初心。

 

  後來玦瑀不斷回想起蜜月旅程中她十分喜愛的玉里鎮,同時當時旅途中認識玉里的在地商家,都向她推薦門諾基金會。經了解過後,她也很認同「作在最弱小的弟兄」的理念與精神,隨後就在家人的支持下移居到玉里鎮生活,並且決心一定要到門諾基金會來服務。

 

  然而玦瑀去年剛加入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時,就正逢因COVID-19全國三級警戒,因此她只能用電話跟照顧者自我介紹,由於並非面對面接觸,許多家屬會以為是詐騙電話,因此服務過程中充滿挫折與拒絕。每次玦瑀拿起電話時,都在內心祈禱:「請您相信我,讓我了解您的需求。我會認真給予服務和資源。」

 

  所幸後來在疫情過後,當長輩把面前的玦瑀與電話中的她連結起來時,也逐漸信任玦瑀,並樂於和她分享自己所遇到的困境,讓玦瑀可以構思如何轉介資源幫助身為照顧者的長輩們。玦瑀說,當發現個案往好的方向改變時,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期待、不忘初衷的社工精神就在這裡。

 

看見在地青年力量 

 

  深入偏鄉、第一線服務的助人工作者們,不只要克服狹長的地理限制,更是富有耐心、想像力與創意力,在有限的環境與資源之中克服挑戰與困難,讓服務可以更加貼阿公、阿嬤們,使大家的愛心與關心開花結果。

 

  門諾基金會除了希望將長照服務送到長者身邊外,更是期望可以成為創造青年返鄉、移居的平台,讓長照工作者也成為彼此扶持的的力量。長期照顧如何在偏鄉中的偏鄉,還有很長一段的路途,因此在移居或返鄉工作者的故事中,期望可以看見未來服務的可能性,描繪青、銀不同世代如何一起在地生活、安老的藍圖。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我要捐款 GoTop